咨询热线:
10月6日至7日, “一带一路”语境中的黄梅戏文化发展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庆隆重召开,来自爱尔兰库克大学、台湾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
10月6日至7日, “一带一路”语境中的黄梅戏文化发展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庆隆重召开,来自爱尔兰库克大学、台湾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云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海内外高校以及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由安庆师范大学主办,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黄梅戏艺术发展中心承办。
会议期间,安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许继荣、校长闵永新会见了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语境中黄梅戏发展新方向、新思维及安庆师大黄梅戏学科专业建设交换了意见。开幕式上,安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许继荣,著名黄梅戏音乐家、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时白林,厦门大学音乐系教授周显宝,中国剧协副主席、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安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时珍,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车文明出席活动。
安庆师大副校长汪时珍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会。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校史校情,指出文学、戏剧研究作为安庆师大传统优势学科,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黄梅戏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安徽戏曲史研究、地方戏曲与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等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总实力位居安徽省高校前列,在某些领域具有全国性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在戏曲编导本科人才教育培训、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他希望学校以本次国际会议为契机,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广交学术人才,开阔视野、增进友谊、激励创新,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与同行专家学者、社会各路朋友一道,共同为文学学科建设、戏剧研究和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上,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显宝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黄梅戏作为极富族群与区域性、绿色与和谐性的戏剧艺术,是最有持久传承力的现代中国戏剧艺术符号和媒介之一,其音乐唱腔、戏剧表演和舞美设计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在老一辈艺术大师的努力下蜚声海内外。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革新,文化生态和艺术环境逐渐和谐友好,新一代黄梅戏艺术家的表演艺术必将借助于互联网和多媒体这一新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通道,大放异彩、享誉全球,融入到“一带一路”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大潮之中,走出安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剧协副主席、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在致辞中指出,安庆是戏曲之乡、徽班故里,曾经孕育许多声腔剧种、剧坛名家。安庆老百姓热爱黄梅戏,“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展文化事业的战略,也是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黄梅戏的国际化水平在逐步的提升,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发展需要剧团、演员、社会各界特别是戏剧研究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她真诚希望专家学者多关心、研究黄梅戏,多出研究成果。
主题报告阶段,爱尔兰库克大学Jonathan Stock教授,台湾大学沈冬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施旭升教授,安庆师范大学方锡球教授,著名黄梅戏音乐家、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时白林先生作主题发言。南京大学吕效平教授、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对学术主题发言作精彩点评。
爱尔兰库克大学Jonathan Stock教授对当前黄梅戏研究的英文文献进行了回顾,他结合自己多年对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沪剧的研究,对黄梅戏的发展历史、表演实践、以及音乐和文学性,地理分布等方面做了寻溯和探讨。他特别提出了多角度、多视角的黄梅戏历史研究模式;如何诠释音乐、文本、表演之间的相关美学问题;关注个人传记、表演者的技能和知识、以及传统创作过程中其他参与人的作用;反思戏曲的仪式性和戏曲的社会变革力,特别是其他艺术形式、新媒体、离散市场对黄梅戏的冲击。
台湾大学沈冬教授探究了1963年《梁祝》在台湾风靡的盛况,讨论了“戏曲电影”与黄梅调电影的关系,并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核心,参酌其他黄梅调电影,探究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曲作者、台湾作曲家周蓝萍的黄梅调音乐,并以新近发现的亲笔手稿为证,提出周蓝萍黄梅调音乐的作曲策略最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取用“南腔北调”旁搜广纳吸取别的音乐元素,“离经叛道”成就其“新变之声”的黄梅调歌曲。
中国传媒大学施旭升教授指出,黄梅戏的发生固然离不开其民间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但是黄梅戏的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语境中历经了文人化和意识形态化的改造,特别是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电子化的传播与时尚化的流行而在海内外有了更广泛的观众,黄梅戏理应属于中国现代民族新文化的一部分。黄梅戏已不再只是一种地域性的民间小戏,而是地域特色鲜明、现代意识强烈的民族大剧。
安庆师范大学方锡球教授指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领衔的再芬黄梅在十年时间里,致力于黄梅戏的生态建构,将黄梅戏艺术传统保护、传承发展、戏曲艺术高等教育、受众视野及素养、艺术人才教育培训等紧密结合,突出戏曲艺术文本的“故乡”意识,建立自己的生态美学价值取向,实现了黄梅戏话语系统从传统话语向新的艺术范式的重大转向,这一“转向”体现着黄梅戏剧种审美文化的革命性转变。
著名黄梅戏音乐家、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时白林先生列举了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明代青阳腔剧本、建国后专业剧团出版的相关书目,以及原生态高腔影音资料等,系统梳理了安徽三代戏曲明代青阳腔、清代徽戏和现代黄梅戏的传承关系,强调要善于从历史资源中为当代艺术汲取养分,加强对黄梅戏艺术生成、发展、流变的梳理研究以及传承应用。
分组讨论阶段,参加会议的专家围绕黄梅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路径和国际化等主题展开讨论,气氛热烈,卓见纷呈。